我是在達康泡沫的2000年頂點出社會的,在那之前的研究所的日子裡,我和同學們每天窩在實驗室和寢室裡,緊盯著電視上各個讓人目不暇給的網路公司上市案,閱讀著商業雜誌鋁門窗裡對於各個創辦人的報導,拆解著知名網路分析師鋁格柵對於市場和個股看法理的一字一句,憧憬著創辦團隊在西裝筆挺的IPO投資銀行家陪伴下,馬不停蹄地飛到美國各大城市和投資人見面,為自己成立不到一年半的公司進行上市路演,最後在電視直播中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敲鐘慶祝公司上市……。
泡沫當然終究還是破滅了,不過是在我工作的第一年,所以我很幸運地沒有被這把大火燒到——當年有許多的網路和科技新創的創辦人和員工,還沒能夠出售股票或者執行選擇權泡沫就破了,不只用光積蓄(和跟親戚借款)買的選擇權一文不值,更慘的是隔年還收到美國稅務署的高額稅單——但是我的腦海中永遠留下了一群從業人員的身影,就是梳著油頭、舌燦蓮花的投資銀行家。